爱游戏官网
Mou Mou Jidian Generator
发电机维修 发电机回收
发电机出售 发电机租赁
客户统一服务热线

0413-89673044
18478933299

您的位置: 主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

中国传统文化小百科(转)

本文摘要:中国古代知识综合 【四大文明古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代中国、古印度 【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五贡】恩贡、拔贡、岁贡、副贡、优贡 【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 【六家】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 【六部】礼部、户部、吏部、兵部、刑部、工部 【六历】《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 【六法】规、矩、权、衡、准、绳 【六礼】冠、婚、丧、祭、乡饮酒、相见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六义】风、赋、比、兴、雅、颂

爱游戏官网

中国古代知识综合  【四大文明古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代中国、古印度  【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五贡】恩贡、拔贡、岁贡、副贡、优贡  【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  【六家】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  【六部】礼部、户部、吏部、兵部、刑部、工部  【六历】《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  【六法】规、矩、权、衡、准、绳  【六礼】冠、婚、丧、祭、乡饮酒、相见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六义】风、赋、比、兴、雅、颂  【八旗】镶黄、正黄、镶白、正白、镶红、正红、镶蓝、正蓝  【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谋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  【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四大发现】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四大玉人】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  【十台甫医】秦越人〖战国〗、华佗〖汉末〗、张仲景〖汉末〗、孙思邈〖唐代〗、刘河间〖金代〗、李东恒〖金代〗、张子和〖金代〗、朱丹溪〖元代〗、李时珍〖明代〗、王肯堂〖明代〗  【中国历史十大猛将】项羽〖秦〗、霍去病〖西汉〗、英布〖西汉〗吕布〖三国〗、马超〖三国〗、冉闵〖南北朝〗、斛律光〖南北朝?北齐〗、史万岁〖隋〗、杨再兴〖南宋〗、李文忠〖明〗  【隋唐名将】〖四猛〗罗世信?来忽尔?尚师徒?辛文礼、〖八大锤〗李元霸?裴元庆?秦用?梁士泰、〖十三杰〗李元霸?宇文成都?裴元庆?雄阔海?伍云召?武天锡?罗成?杨林?魏文通?杨义臣?秦用?梁士泰?秦琼+尉迟恭  【名将十哲】田穰苴〖春秋〗、孙武〖春秋〗、吴起〖战国〗、乐毅〖战国〗、白起〖战国〗、张良〖汉初〗、韩信〖汉初〗、诸葛亮〖三国〗、李靖〖唐初〗、李勣〖唐初〗  【满清十二帝】太祖[武]高天子?天命〖努尔哈赤〗、太宗文天子?天聪〖皇太极〗、世祖章天子?顺治〖福临〗、圣祖仁天子?康熙〖玄烨〗、世宗宪天子?雍正〖胤禛〗、高宗纯天子?乾隆〖弘历〗、仁宗睿天子?嘉庆〖颙琰〗、宣宗成天子?道光〖旻宁〗、文宗显天子?咸丰〖奕詝〗、穆宗毅天子?同治〖载淳〗、德宗景天子?光绪〖载湉〗、逊帝?宣统〖溥仪〗  【开国十大元帅】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  【开国十上将】粟裕、陈赓、徐海东、罗瑞卿、许光达、肖劲光、黄克诚、谭政、王树声、张云逸  中国古代对人的称谓  【自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2)用于先容或作传。

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昔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呼】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基础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呼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关汉卿号已斋叟,吴承恩号射阳山人,方苞号望溪,吴趼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炼生。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仕宦、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呼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

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谓。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

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清初学者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顾亭林;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被称为袁项城(河南项城人)。清末有一副饱含讥刺的名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

”上联“合肥”指李鸿章(安徽合肥人),下联“常熟”即指出生江苏常熟的翁同和。  【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再如苏轼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时自己戏称“赵郡苏轼”、“苏赵郡”,就因为苏氏是赵郡的望族。

  中国古代的姓、氏、名、字、号  平时我们遇到一个生疏人,要想与之相同,总要问“您尊姓?”“您尊姓台甫?”我们国家举行重大集会,宣布人事摆设,凡有多人担任同样职务,或其他场所如书的编者、作者为多人时,排顺序往往是“以姓氏笔划为序”。那么什么是姓氏?姓、氏是一样的,还是差别的?名又是怎么回事?我们在看古书,、古典戏剧时往往会遇到同一小我私家在他的姓名之外,又有字、号的情况,有时还不止一个号,差别的场所,有差别称谓。这又是怎么回事。

  这里就来谈一谈这方面的知识,主要讲一讲姓、氏、名、字、号的历史由来及演变情况。  一、姓  许慎《说文解字》卷二四“女部”:“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

”班固《白虎通德论》卷九曰:“姓者,生也,人禀天气所以生者也。”《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这都说出了“姓”的本义是“生”。

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姓最初是代表有配合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呼,简称族号。作为族号,它不是个体人或个体家庭的,而是整个氏族部落的称呼。据文献纪录,我们的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为了“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它发生的时间约莫在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

  姓是怎么来的?人们推测,姓的由来与祖先的图腾崇敬有关系。在原始蒙眛时代,各部落、氏族都有各自的图腾崇敬物,好比说麦穗、熊、蛇等都曾经是我们祖先的图腾,这种图腾崇敬物成了本部落的标志。

厥后便成了这个部落全体成员的代号,即“姓”。由于古代氏族部落的数量究竟是有限的、可数的,所以,纯正的远古时代留下来的姓是很少的。

  后人据《春秋》整理出来的“古姓”有:妫(今河北涿鹿有妫水)、姒、子、姬、(周王族姓)、风、赢(秦姓)、己、任、吉、芊、曹、祁、妘、姜、董、偃、归、曼、芈(楚姓)、隗(原北方少数民族姓)、漆(瞒)、允等22个姓。这些姓中近半数带女字旁。

所以,人们推测,姓的发生可能在母系氏族社会。章太炎先生及其他学者又从《说文》、《山海经》、甲骨文、金文等较古的文献中整理出几十个古姓(约59个,章太炎得52个,他人又从金文中得嫘等7个),这样加上原有的也不外80几个,可以想见,这只是远古实际存在的姓中的一部门,原有的姓肯定不止这些。

其他的已佚。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时候的姓决没有我们今天讲的“姓”多。

我们这里可以枚举几个从古至今具有代表性的关于姓的数字。  ①北宋以后的封建社会,恒久作为儿童识字读物的《百家姓》(北宋钱塘无名氏编),共收入502个姓氏(其中单姓342个,复姓60个。开头曰:“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②宋代郑樵《通志?姓氏略》中统计古代姓氏共有1745个。

③明代翰林院编修吴沈等人据其时户部所藏户籍编成《皇明千家姓》,收姓氏1968个。(开头曰:“朱奉天运,富有万方,圣神文武,道合陶唐……”)④清代康熙帝亲自审定《御制百家姓》,(开头曰:“孔师阙党,孟席齐梁,高山詹仰,邹鲁荣昌,冉季宗正,游夏文章……”)⑤清人张澍《姓氏寻源》、《姓氏辨误》中说古姓氏有5129个。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大陆学者阎福卿等曾编辑出书过《中国姓氏汇编》共收姓氏5730个。

其中单姓3470个,双字姓2085个,三字姓163个,四字五字姓12个。台湾省也出书过《中华姓符》共收姓氏6363个,但内里有异体字重复收入的情况。⑦据中国语言文字革新事情委员会汉字处1984年的抽样观察及有关专家的预计,直到今天还在使用的姓氏在3000个以上。

(气象出书社2001年1月出书王大良编《今世百家姓》据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认为:现在,我国常用的姓约400个,按其时人口数算,前100个姓是: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罗,梁宋郑谢韩唐冯于董萧,程曹袁邓许傅沈曾彭吕,苏卢蒋蔡贾丁魏薛叶阎,余潘杜戴夏钟汪田任姜,范方石姚谭廖周熊金陆,郝孔白崔康王丘秦江史,顾侯郎孟龙万段雷钱汤,尹黎易常武乔贺赖龚文。这100姓占全国总人口的87%以上。其中李王张刘陈5姓就有3亿多人口。李8700万、王8000万、张800万、刘6000万、陈5000万。

全国各都会的大姓情况也纷歧样,如上海前10名的姓是:张王陈李徐朱周吴刘沈。)这个数字跟我们前面说的所谓远古即有的纯正的“姓”相去太远了。

那么另外那些也被称作姓的字又是怎么回事呢?那些字就是现代姓的主要组成部门“氏”,下面就来先容“氏”。?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就很能说明二者的关系。“姓”是稳定的,“氏“是可变的。

顾炎武也说“氏一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稳定。”秦汉之前,姓和氏在差别场所使用,哪些人有姓,哪些人用氏有严格划定,汉代以后,姓氏不加区分,姓氏合一,统称为姓。

最显着的标志是《史记》,凭据现有姓氏、推究它们的泉源或者说最初确定它为姓氏的缘由,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前面提到过,带女字旁的姓氏如:娰、姬、姜、妫、赢等,这是母系氏族社会女性崇敬的反映。有些直接就是女族长的名姓称呼。  (2)以动植物或其他自然物为姓氏。

如马、牛、羊、猪、蛇、龙、柳、梅、李、桃、花、叶、谷、麦、桑、麻、粟、山、水、林、木、风、云、河、江、金、石、钢、铁、玉等,这其中很大一部门是部落的图腾。  (3)以封国、采邑或职官、爵位为姓。

如齐、楚、燕、韩、赵、魏、秦、鲁、蔡、郑、陈、宋、阮;司徒、司马、司空、乐正、宰、上官、太史、少正、王、侯、公孙、伯子等,由于古代封爵职官名目繁多,故此类姓许多。  (4)以出生地、居住地或职业为姓,如姚(虞舜生姚墟)、东方(伏羲住处)、西门、东门(鲁庄令郎遂子女封住地)、东郭、南、百里、欧阳(越王勾践,被封在乌程欧阳亭)、陶、巫、卜、医等。  (5)以祖先族号、谥号为姓。

如唐、虞、夏、商、周、殷,文、武、昭、穆、康、庄、宣、平、成等。  (6)其他(在姓中另有几种变种,突变情况):  A、天子赐姓。如刘邦赐项伯姓刘。

李煜赐奚廷圭(墨务官)姓李。  B、为避灾难而改姓。如伍子胥在吴被杀后,子孙逃到齐国,改姓王孙;陈厉令郎陈完,在陈内乱?后逃到齐国做了医生,改姓田。

  C、为避天子或圣人讳而改姓。如荀改孙,庄改严,丘改邱等。  D、嫌原姓庞大、字多而改姓。如司马简姓司或马或冯,欧阳简姓欧。

  E、少数民族主动从汉姓。如北魏孝文帝划定鲜卑族人改用汉姓如陆、穆、贺、于等,皇族带头,由原来的姓拓跋改为姓元。  F、另外,拓跋、单于、宇文、长孙、呼延、尉迟、耶律、完颜,爱新觉罗等都是少数民族姓的汉语译音。

有些少数民族姓在译成汉语后,嫌字太长就简化,如爱新觉罗,改姓罗,金。从以上可看出,同姓纷歧定一家。  今天在公共社交场所的“尊姓”、“尊姓”、“按姓氏笔画为序”中的姓,实际上包罗了古姓、氏这两方面的内容。

  另外,古代姓氏另有几点值得注意:  ①战国前,贵族才有姓氏,贵族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因为“姓所以别婚姻”,“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通志?氏族略序》)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考之于《传》,二百五十五年之间,有男子而称姓者乎?无有也。

”  那么男子称什么呢?1、贵者称氏;2、贱者则以职业归纳综合之。如奕秋、庖丁、匠石、医和、优孟,这些职业名厥后才成了姓。其时是通称。

A、前缀用排行:孟、伯、仲、叔、季。如孟姜、伯姬、叔隗,  B、以夫家的采邑、谥号为前缀:如晋姬、武姜、文赢。  C、加氏、女、母、姬、媪、妪等后缀,如张氏、商女、孟母、吴姬、赵媪等。

  三、名  名是每小我私家的代号。姓氏是公共的,名是小我私家的。历朝历代的命名习惯,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的社会意识形态。

由于人们所属的民族、社会、历史、宗教信仰、道德传统及文化修养的差别,其命名习惯也很不相同。  “名”的发生也是在氏族社会时期,同时也是人的个体意识逐渐觉醒的一定效果。《说文》对名这样解释:“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

意为,黄昏后,天暗黑不能相认识,各以代号称。这即是名的由来。这几多有些传说意味。

人们发现使用“名”的便利性,便逐渐通行起来,使得人皆有名,并对命“名”讲求起来。实际上,名的泛起是私有制经济泛起后的一定产物。古时天下为公,一个部落一个名号,黄帝、炎帝、共工、蚩尤都是部落名。

  据《周礼》“婚生三月而加名”,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名,我们现在所瞥见最早的名是商代人的名。其时的习惯,崇尚以天干为名。

也往往以其生日干支来命名,主要以天干命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天干)。如太乙,成汤(天乙),太丁,盘庚,帝辛(纣)外丙、仲壬、太甲……武丁(盘庚曾孙)。陈梦家《殷商卜辞综述》认为:太康(即大庚),仲康(中庚),少康(少庚)等。周代以后对命名有所讲求。

春秋鲁桓公六年(705)鲁桓公问命名应遵守的礼仪时,医生申提出“信”“义”“象”“假”“类”五条(“五则”)。到战国时,许多贵族通过占卜来给自己的儿子命名,如屈原(皇揽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随着儒学的兴起,对起名的讲求越来越庞大,成书于战国年间的《周礼》中对命名除了前面提的主要注意的五条之外,还划定了“六不”。

即(1)不以国(2)不以官(3)不以山川(4)不以隐疾(5)不以畜牲(6)不以器币。?太甲上》有“旁求俊彦”《伪孔传》有“美士曰彦”。故而,据正史载,五代共有87人以“彦”字命名。元代人以取蒙文名为时尚。

  元末,张士诚原名九四,“士诚”之名乃一文人所取,是在取笑他,他还不知,典出《孟子》:“士,诚小人也”之句。  宋以后,尤其明清,字辈谱命名法最盛行。至今,从农村族谱中可看出这一现象。其字固然是些寓意吉祥的字,如文武,富贵、昭庆、德祥、龙凤、兴盛等。

明清以族谱命名为特征,影响很大。?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谓。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昔人命字方法的主要依据有以下几种:  ①同义重复。如屈原名平,字原,广平为原。孔子学生宰予,字子我,季路字子由,颜回字子渊,诸葛亮字孔明,陶渊明字元亮、周瑜字公瑾,诸葛瑾字子瑜,文天祥字景瑞,都属此类。

  ②反义相对。晋医生赵衰(淘汰意)字子馀(增多)。曾点(小黑也)字子晳,色白也。

唐王绩字无功,朱熹(火亮)字元晦,元赵孟頫(俯)字子昂,晏殊字同叔。  ③连义推想。赵云字子龙(云从龙);晁补之,字无咎;苏轼,字子瞻(《左传僖28年》:“君冯轼而观之”);岳飞字鹏举。

?春官?大祝》:“号为尊其名更美称焉”。名、字是由尊长代取,而号则差别,号初为自取,称自号;厥后,才有别人送上的称呼,称尊号、雅号等。  号起源很早,但直至六朝时期还不盛行,葛洪、陶潜有号,其时多数人没有。到唐宋间才特别盛行起来,原因有二:1、伦理道德增强,2、文学蓬勃,文人讲求文雅。

至明清,由于文人规模扩大,加上帝王提倡,越发盛行起来。纵观昔人命号特点,我们也可以归纳综合为几条。  自号一般都有寓意在内。

  1、或以居住地情况自号:如陶潜,自号五柳先生。李白自幼生活在四川青莲乡,故自号青莲居士。苏轼,自号东坡居士。陆游,号龟堂。

辛弃疾号称稼轩居士。明武宗朱厚照自号锦堂老人,明世宗朱厚璁自号天池钓叟,明神宗朱翊自号禹斋。乾隆晚年自号十全老人、古稀天子。咸丰(奕)自号且乐道人。

  2、或以旨趣理想自号:杜甫,自号少陵野老,“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一老翁”——“六一居士”是欧阳修晚年的自号。贺知章,自号四明狂客;金心农自号出家庵粥饭僧,都体现了小我私家的旨趣。

  3、有些人还以生辰年事、文学意境、形貌特征,甚至惊人之语自号。  辛弃疾自号六十一上人,赵孟頫甲寅年生,自号甲寅人;元郑元右,自号尚左生,明代祝允明自号祝枝指生,后在民间演酿成祝支山。朱尊,自号夕阳芳草乡村,唐寅自号江南第一风骚才子,普救寺婚姻案主者。

徐树丕,自号生坑庵道人。  别人赠号主要有三种情况:  1、以其轶事特征为号。

如李白,人称谪仙人。宋代贺铸因写了“一川烟柳、梅子黄时雨”的好词句,人称贺梅子。张先因写了“云破月来花弄影”,“浮萍断处见山影”,“隔墙送过秋千影”三句带“影”字的好诗,人称“张三影”。

类似例子再如:  山抹微云秦学士——秦观“满庭芳”词“山抹微云,天连衰草”?孤雁》  红杏尚书——宋祁(工部尚书)《木兰花》“绿杨烟外晓春寒,红杏枝头春意闹”。  现今世作家的笔名、艺名也可算入号的领域,有的是自号,有的是赠号。

  郭沫若(笔名)原名开贞,巴金、夏衍、冰心全是笔名(自号),而非原名。  艺号(赠号):  张英杰——盖叫天,牛俊国——牛得草,荀慧生——白牡丹,李慧敏——白玉霜,毛稚黄——毛三瘦。  2、以官职、任所或出生地为号。王安石称王临川;杜工部(杜甫),贾长沙(贾谊);王右军(王羲之);汤显祖称汤临川;康有为,广东南海人,称康南海;孔融,曾任北海太守,人称孔北海;顾炎武,江苏昆山亭林镇人,人称顾亭林。

清代民谣“宰相合肥天下瘦”说的是李鸿章(合肥人),“司农常熟世间芜”说的是翁同和为常熟人,时任户部尚书。  3、以封爵、谥号为号  诸葛亮封武乡侯,人称武侯;司马光,封温国公,岳飞,谥号武穆。

  宋以后,文人之间大多以号相称,以至造成众号行世,他们的字名反被冷疏的情况。苏轼一生有14类38个名号,鲁迅先生一生(1881—1936)57岁,共用过140多个名号(主要是笔名)。  鲁迅原名周樟树,字豫才,更名树人。1898年,第一次用笔名,戛剑生、树人。

1818年,《狂人日记》揭晓时,始用鲁迅笔名。三十年月后更多,最多的为1933年26个和1934年41个。这两年也是他的创作岑岭,作品最多的时期。

  由于号可自取和赠送,因此具有自由性和可变性。以至许多文人,有许多别号,多的可达几十个,上百个,“别号太多,反成搅乱”(郑板桥集题画。

靳秋四索画),所以近代以后,尤其开国以来,文人用号之风大减,不少人揭晓作品不用笔名,就用真名。少数文人存有别号,多为20世纪三、四十年月前就着名的文人。

如鲁迅曾自号书斋,绿林书室,且介亭;王力自号龙虫并雕斋;姚雪垠,无止境斋;叶圣陶未厌居,俞平柏古槐书屋,此可谓遗风。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知识  【星宿】宿(xiu),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范进中举》:“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

”昔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这是迷信说法。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昔人为观察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

每宿包罗若干颗恒星。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东方苍龙七宿(角、亢kang、氐di、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mao、毕、觜zT、参shen);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zhen)。唐代温庭筠的《太液池歌》:“夜深银汉通柏梁,二十八宿朝玉堂。”夸饰地形貌星光辉煌光耀、照耀宫阙殿堂的情形。

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是说物产华美有天然的珍宝,龙泉剑光直射斗宿、牛宿的星区。

刘禹锡诗:“鼙鼓夜闻惊朔雁,旌旗晓动拂参星。”形容雄兵出师震天动地的局面,参星即参宿。  【四象】参见“二十八宿”条。昔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

东方七宿如同飞翔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官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泛起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泛起在隆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官朱雀。  【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休咎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相互对应,称作分野。详细说就是把某星宿看成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看成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看成某星宿的分野,某州看成某星宿的分野。如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

李白《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参宿是益州(今四川)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陕西、甘肃大部)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扪参历井是说入蜀之路在益、雍两州极高的山上,人们要仰着头摸着天上的星宿才气已往。二十八宿与国分野如下  星宿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  国郑宋燕越吴齐卫鲁魏赵秦周楚  星宿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  州兖州豫州幽州江湖扬州青州并州徐州冀州益州雍州三河荆州  【昴宿】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宿,由七颗星组成,又称旄头(旗头的意思)。

唐代李贺诗“秋静见旄头”,旄头指昴宿。唐代卫象诗“辽东宿将鬓有雪,犹向旄头夜夜看”,旄头亦指昴宿,诗句体现了一位宿将高度警惕、细心防守的情景。  【参商】参指西官白虎七宿中的参宿,商指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是心宿的别称。

参宿在西,心宿在东,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因此常用来喻人分散不得相见。如曹植“面有逸景之速,别有参商之阔”,杜甫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到场商”。  【壁宿】指北官玄武七宿中的第七宿,由两颗星组成,因其在室宿的东边,很像室宿的墙壁,又称东壁。

唐代张说诗“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形容壁宿是天上的图书库。  【流火】流,下行;火,指大火星,即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

《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讲明暑气已退。

  【北斗】又称“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或杓形)的七颗亮星。七颗星的名称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排列如斗杓,故称“北斗”。凭据北斗星便能找到北极星,故又称“指极星”。

屈原《九歌》:“操余弧兮反沦降,援北斗兮酌桂浆。”《古诗十九首》:“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玉衡是北斗星中的第五星。

《小石潭记》中用“斗折蛇行”,形容像北斗星的曲线一样弯弯曲曲。  【北极星】星座名,是北方天空的标志。古代天文学家对北极星很是尊崇,认为它牢固不动,众星都绕着它转。

其实,由于岁差的原因,北极星也在变换。三千年前周代以帝星为北极星,隋唐宋元明以天枢为北极星,一万二千年以后,织女星将会成为北极星。  【彗星袭月】彗星俗称扫帚星,彗星袭月即彗星的光线扫过月亮,按迷信的说法是重大灾难的征兆。

如《唐雎幸不辱命》:“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白虹贯日】“虹”实际上是“晕”,大气中的光学现象。这种现象的泛起,往往是天气将要变化的预兆,可是昔人却把这种自然现象视作人间将要发生异常事情的预兆。

如《唐雎幸不辱命》:“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汉代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昔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

”燕太子丹厚养荆轲,让其刺秦王,行前已有天象显现,太子丹却畏其不去。  【运交华盖】华盖,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属仙后座。旧时迷信,以为人的运气中犯了华盖星,运气就欠好。鲁迅《自嘲》诗:“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  【月亮的别称】月亮是古诗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形貌的工具。它的别称可分为:(1)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2)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3)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

(4)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5)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

(6)因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广寒、清虚。(7)因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誉舒,故称月亮为望舒。

(8)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9)因人们常把玉人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

  【东曦】古代神话说太阳神的名字叫曦和,驾着六条无角的龙拉的车子在天空驰骋。东曦指初升的太阳。《促织》:“东曦既驾,僵卧长愁。

”“东曦既驾”指东方的太阳已经出来了。  【天狼星】为全天空最明亮的恒星。

苏轼《江城子》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其中用典皆出自星宿,雕弓指弧矢星,天狼即天狼星。屈原《九歌》中也有“举长矢兮射天狼”,长矢即弧矢星。  【老人星】为全天空第二颗最明亮的星,也是南极星座最亮的星。

民间把它称作寿星。北方的人若能见到它,即是祥瑞太平的事。杜甫诗云:“今宵南极外,甘作老人星。

”  【牵牛织女】“牵牛”即牵牛星,又叫牛郎星,是夏秋夜空中最亮的星,在银河东。“织女”即织女星,在银河西,与牵牛星相对。《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唐代诗人曹唐《织女怀牵牛》:“北斗美人双泪流,眼穿肠断为牵牛。

”  【银河】又名银汉、天河、天汉、星汉、云汉,是横跨星空的一条乳白色亮带,由一千亿颗以上的恒星组成。曹操《观沧海》:“星汉辉煌光耀,若出其里。”陈子昂《春夜别友人》:“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苏轼《阳关曲》:“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秦观《鹊桥仙》词:“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文曲星】星宿名之一。

旧时迷信说法,文曲星是主管文运的星宿,文章写得好而被朝廷任命为大官的人是文曲星下凡。如吴敬梓《范进中举》:“这些中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

”  【天罡gang】古星名,指北斗七星的柄。玄门认为北斗丛星中有三十六个天罡星、七十二个地煞星。小说《水浒》受这种迷信说法的影响,将梁山泊一百零八名巨细起义头领附会整天罡星、地煞星降生。

  【云气】古代迷信说法,龙起生云,虎啸生风,即所谓“云龙风虎”。又说真龙天子所发生的地方,天空有异样云气,占卜测望的人能够看出。如《鸿门宴》:“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  【夏历】我国恒久接纳的一种传统历法,它以朔望的周期来定月,用置闰的措施使年平均长度靠近太阳回归年,因这种历法摆设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运动,故称夏历,又叫中历、夏历,俗称阴历。昔人写文章,凡用序数纪月的,大多以夏历为据。

如《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夏历的六月、七月相当于公历的七月、八月。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门。

昔人凭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序次,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排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中气”。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温顺序为: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三月清明、谷雨四月立夏、小满五月芒种、夏至六月小暑、大暑七月立秋、处暑八月白露、秋分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小寒、大寒为了便于影象,人们编出了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古诗文中常用二十四节气来纪日,如《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夏至白昼最长,冬至白昼最短,因而昔人称夏至、冬至为至日,这里指冬至。  【初阳】约在夏历十一月,冬至以后、立春以前的一段时间。此时阳气初动,故称“初阳”。

《孔雀东南飞》:“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

夏历以正月、二、三月为春季,划分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划分称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欧阳修《醉翁亭记》:“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  【社日】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在春分前后。《永遇乐》:“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社鼓,指社日祭祀土地神的鼓声。  【初七】夏历七月初七,民间有七夕乞巧的民俗。传说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

《孔雀东南飞》:“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下九】夏历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干支】天干地支的合称。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元,昔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

如《冯婉贞》:“咸丰庚申,英法联军白海入侵。”咸丰,天子年号;庚申,干支纪年。“六十甲子”依次是: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纪年法】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爱游戏体育app

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左传。

骰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指鲁僖公三十三年。《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2)年号纪年法。

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今后每个天子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后序》“德祐二年”、《雁荡山》“祥符中”(“祥符”是“大中祥符”的简称,宋真宗年号)等。

(3)干支纪年法。如《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丁卯”指公元1627年;《〈黄花冈七十二义士事略〉序》:“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辛亥”指公元1911年;《与妻书》“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辛未”应为辛亥。

近世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现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革命”。(4)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天子年号置前,干支列后。

如《扬州慢》“淳熙丙申”,“淳熙”为南宋孝宗赵昚(shen)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壬戌”是干支纪年;《祭妹文旷乾隆丁亥冬”,“乾隆”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丁亥”是干支纪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乙酉四月”,“顺治”是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年号,“乙酉”是干支纪年。  【纪月法】我国古代纪月法主要有三种:(1)序数纪月法。如《采草药》:“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指南录〉后序》“德祜二年二月”,“是年夏五”,“五”就是五月。《谭嗣同》今年四月,定国是之诏既下”,“八月月朔日,上召见袁世凯”,“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

(2)地支纪月法。昔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

如杜甫《草堂即事》诗:“荒村建子月,独树老汉家”“建子月”按周朝纪月法指夏历十一月。庾信《哀江南赋》:“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金陵瓦解。

”“建亥”即夏历十月。(3)时节纪月法。

如《古诗十九首》:“孟冬冷气至,冬风何惨栗。”“孟冬”代夏历十月;陶渊明《拟古诗九首》“仲春遘时雨”,“仲春”代夏历二月。  【纪日法】我国古代纪日法主要有四种:(1)序数纪日法。如《梅花岭记》:“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

”《项脊轩志》:“三五之夜,明月半墙。…'三五”指夏历十五日。《〈黄花冈七—十二义士事略〉序》:“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2)干支纪日法。

如《殽之战》:“夏四月辛巳,败秦军于殽。’“四月辛巳”指夏历四月十三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即夏历六月九日;《登泰山记》“是月丁未”,指这个月的十八日。昔人还单用天干或地支来表现特定的日子。

如《礼记?檀弓》“子卯不乐”,“子卯”,代指恶日或忌日。(3)月相纪日法。

指用“朔、朏(fei)、望、既望、晦”等表现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如《祭妹文》“此七月望日事也”;《五人墓碑记》“在丁卯三月之望”;《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与妻书》“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4)干支月相兼用法。

干支置前,月相列后。如《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

”  【纪时法】我国古代纪时法主要有两种:(1)天色纪时法。昔人最初是凭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yu)中、日中、日昳(die)、晡(bu)时、日入、黄昏、人定。(2)地支纪时法。以十二地支来表现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

古天色纪时、地支纪时与今序数纪时对应关系见附表。天色纪时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地支纪时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现化纪时23-1点1-3点3-5点5-7点7-9点9-11点11-13点13-15点15-17点17-19点19-21点21-23点天色法与地支法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两种纪时方法。

如《孔雀东南飞》:“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李愬雪夜入蔡州》:“夜半雪愈急……,恕至城下……,鸡鸣,雪止……,晡时,门坏。”《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平明是平旦的别称。再如《失街亭》:“魏兵自辰时困至戌时。

”《景阳冈》:“可教往来客人于巳、午、未三个时辰过冈。”《祭妹文》:“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群英会蒋干中计》:“从巳时直杀到未时。”  【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

如《孔雀东南飞》:“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群英会蒋干中计》:“伏枕听时,军中鼓打二更。

”《李愬雪夜入蔡州》:“四鼓,恕至城下,无一人知者。”《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与妻书》:“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夜间时辰五更五鼓五夜现代时间黄昏一更一鼓甲夜19-21点人定二更二鼓乙夜21-23点夜半三更三鼓丙夜23-1点鸡鸣四更四鼓丁夜1-3点平旦五更五鼓戊夜3-5点  古代计时知识  西周时就已使用。

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现,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宋以后把二十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门,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泛起于先秦。昼夜各五分。

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现)。  其名称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参阅《淮南子.天文训》。  即把昼夜分成平衡的一百刻。

其发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可能起源于商代。

汉时曾把它革新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革新,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一般地说,日出时可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晚。太阳正中时叫日中、正午、亭午,快要日中时叫隅中,偏西时叫昃、日昳。

日入后是黄昏,黄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昔人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叫晡时。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爱游戏体育官网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昔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邻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

(北京时间09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

(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薄暮: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

(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朦胧,万物朦胧,故称黄昏。

(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中国古代年岁的别称  总角:指童年。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

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垂髫:指童年。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束发:指青少年。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种种武艺。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及笄:指女子15岁。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现已到出嫁的年岁。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天子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现已经成年。

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不惑:指40岁。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艾:指50岁。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暮年头发苍白如艾。

《民国通俗演义》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另有什么不满足的事?”花甲:指60岁。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岁。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亦作“古希”。

皓首:指暮年,又称“白首”。《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黄发: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鲁颂?宫》“黄发台背”。老人头发由白转黄。

曹植《赠白马王彪》:“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鲐背:指长寿老人。语出《诗经》,如《诗?风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

《尔雅?释诂》:“鲐背,寿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期颐:指百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谓百岁老人应由子女赡养。

苏拭《次韵子由三首》:“随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13岁(女)---及笄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梅之年;至30岁(女)--半老徐娘;20岁(男)---弱冠;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  中国姓氏起源  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约五千年),就有了姓。

那时是母系社会,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是”女“和”生“组成,就说明最早的姓,是跟母亲的姓。

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姓“是从居住的乡村,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根据功劳,追加的称呼而来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

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却不行以通婚。因为中国人很早就发现这条遗传纪律:近亲通婚对子女倒霉。  唐太宗的时候--公元627年,有个吏部尚书高士廉,把民间的姓记载7,写成一本书>,颁布天下,作为其时推举贤能做官,或搓合婚姻的依据  中国旧时盛行的>是北宋(公元960年)的时候写的,内里一共收集了单姓408个,复姓30个?一共438个。

生长到厥后,听说有4000到6000个,可是实际应用的,只有1000个左右。世界各国都有”三大姓“的说法,英国是:Smythe,Jones,Williams;美国是:Smith,Johnson,Carson;法国是:Martin,Bernard,Dupont;德国是:Schultz,Mueller,Shmidt;苏联是:Ivanov,Vasiliev,Deternov;中国呢,有张王李赵,四个大姓,历史悠久,漫衍广泛,而且都是天子赐姓。

凭据最新的统计,单是姓张的,就有一亿人,这恐怕是世界上最大的姓了吧。  1977年史学家李栋明,在>上揭晓过一篇有关姓的论文,文中指出:华人最大的十个姓是:张,王,李,赵,陈,杨,吴刘,黄,周。这十个姓占华人人口40%,约四亿人。

  第二大的十个姓是:徐,朱,林,孙,马,高,胡,郑,郭,萧。占华人人口10%以上。  第三大的十个姓是:谢,何,许,宋,沈,罗,韩,邓,梁,叶。

占华人人口10%。  接下来的十五个大姓是:方,崔,程,潘,曹,冯,汪,蔡,袁,卢,唐,钱,杜,彭,陆,加起来也占总人口的10%。

  换句话说,在中国十亿人口中,有七亿人口姓了45个大姓。另外的三亿多人的姓,都是比力少见的,象毛,江,白,文,关,廖,苗,池等等。

  中国古代地理知识  【中国】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但在古代文献中它是一个多义性的词组。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域。

如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司马光《赤壁之战》:“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

”  【中华】上古时期中原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域。如《三国志》:“其地东接中华,西通西域。

”今已成为中国的别称。  【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成为中国的别称。陆游诗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过秦论》“序八州而朝同列”,秦居雍州,加上八州即九州。  【赤县】昔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

*词《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长夜难明赤县天。”辛弃疾词《南乡子》:“那边望神州,满眼风景北固楼。”  【中原】又称中土、中州。

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域或整个黄河流域。如《出师表》:“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陆游《示儿》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指整个黄河流域。  【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司马光《赤壁之战》:“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  【四海】参见“海内”条。指天下、全国。如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席卷四海之意”。

《赤壁之战》:“遂破荆州,威震四海。”《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

”《五人墓碑记》:“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六合】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如《过秦论》“旷履至尊而制六合”,“然后以六合为家,骰函为宫”。

李白《古风》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八荒】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过秦论》:“席卷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  【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

”《过秦论》:“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殽之战》:“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

”再如《祭妹文》“先茔在杭,江广河深”,此处“江”即指长江,“河”则指运河。  【西河】又称河西,黄河以西的地域。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会于西河外渑池。

”《过秦论》:“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江东】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偏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尺度确定工具和左右。

所指区域有巨细之分,可指南京一带,也可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域,即今苏南、浙江及皖南部门地域称作江东。《史记?项羽本纪》:“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干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李清照诗云:“至今思项羽,不愿过江东。

”《赤壁之战》:“兼仗父兄之烈,盘据江东。”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望中犹记,狼烟扬州路。”  【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汉阴”指汉水南面。《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游褒禅山记》:“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西岳之阳名之也。”  【古城别称】如南京又称建康、金陵、江宁、白下。

《柳敬亭传》:“尝衔命至金陵。”《病梅馆记》:“江宁之龙蟠……皆产梅。”《梅花岭记》:“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又如扬州称广陵、维扬,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烟花三月下扬州。

”姜夔《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再如杭州称临安、武林,苏州称姑苏,福州称三山,成都称锦官城。《柳敬亭传》:“余读《东京梦华录》、《武林往事》。

”《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后序》:“自海道至永嘉来三山,为一卷。”。


本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小百科,转,中国,古代,知识,爱游戏官网

本文来源:爱游戏官网-www.powersupply58.com

Copyright © 2009-2021 www.powersupply58.com. 爱游戏官网科技 版权所有  ICP备案:ICP备740772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