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光地泉源:乐亭文化研究会《读乐亭》杂志题图来自网络,仅为配图,和本文无关开国初期的小学课外运动,可说是富厚多彩,热火朝天。到苇场入学的第一天,老师就看中我,让我参演一出话剧。同时被选中的另有也是刚刚入学的大李庄女孩李妍兰。
在此之前,不要说演话剧,连听都没听说过。但教师让演不敢不演,只是傻呵呵地听人摆布。已不记得那出戏叫什么名字,只记得一位女老师演逃难的妈妈,她一手领一个孩子,跌跌撞撞地想乞讨点吃的,而我们的台词即是适时说出“妈,我渴,妈,我饿!”可是我却老说不到点儿上,老师只好告诉我,等她使劲捏我手时,我就说。演出时是在北面操场搭的戏台,因敌人讨伐,演了一两场就“跑敌情”了。
上学后才知道,课外运动是极多的。站岗巡查查路条,聚会会议宣传写口号,老师同学都要各司其职。
学校北面墙上的大口号就写着“随处埋地雷炸死蒋家的内战军”,因天天上学都能看到,我竟可以滚瓜烂熟。其它如“打到北京去,活捉傅作义”、“刘邓雄师大肆南征威震长江南北”等等。到1949年,除闹水灾期间,课外运动就更规范有序了。
首先是到场种种宣传运动。好比各村的黑板报和政策法例文件,一般都由同学誊录。我在墙上就写过《土地法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等;又如各个村的广播,其时没电,更没有收音机扩大器之类,所谓广播都由同学口头举行,即每十几个同学为一队,卖力一个村子,一队中每两小我私家为一组,只管等距离地上到房顶上,用草板纸卷成的喇叭口当扩大器,起头的第一组高声喊出广播稿内容的第一句,第二组听到后重复这句内容……直到最后一组重复完,第一组再喊第二句。
一般开始先喊提示性的话:“老乡们,注意了,现在开始广播了!”因为怕忘词,第一组往往带个手电筒或提灯。其次是歌咏运动和秧歌舞。其时歌咏运动开展得特别活跃,每个同学都市唱几十首歌曲。
不外多数不知歌曲的正式名字,往往把第一句当歌名,像早期的“叫老乡,快去把兵当”、“同胞同胞不要太软弱”、“汪氏精卫不是中国人”、“八路好,八路强”、“你是灯塔”,到厥后的《解放区的天》、《解放区好地方》、《二月里来》等等。秧歌舞主要是河北地秧歌与“霸王鞭”,“鞭”是在老师指导下由同学自制的,竹竿木杆的都有;此外就是腰鼓,不知是买的还是上级发放的。
歌咏、秧歌舞都是在学校排演后,再结队到各村去,在锣鼓声中连跳带唱吸引来群众,再举行宣传。第三是舞台演出,主要是演戏,也配些合唱等小节目。开始挺注重宣传性,像土改后演评剧《土地还家》,朝鲜战争发作后,抗美援朝固然是宣传内容之一,就演歌曲《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歌剧《金元帝国的溃败》等,厥后逐渐注重了乡亲们浏览的娱乐性,也就是更多的演些寓教于乐的大戏,如歌剧《白毛女》、《小二黑完婚》,评剧《小女婿》、《罗汉钱》、《孔雀东南飞》等,歌曲则演唱过《潘家峪大合唱》、《王大妈要宁静》等。服装道具大家凑,导演多由老师担任,像王慎语、李家 、李艳存都当过导演。
演员则由同学和老师配合担任,像我班同学李秀兰和王玉侠演《白毛女》里的喜儿,校长王中直和同学田文哲就演的大春,何宝田演杨白劳,周正桥老师演穆仁智;我班同学齐桂英在《孔雀东南飞》里演刘兰芝,老师何健就演焦仲卿。老乡们像已往看皮影一样,集聚在校园里的戏台前,看得如痴如醉,有时情不自禁地叫起好来。台上一般点着汽灯,看戏乡亲的身后,则是摆摊挑担卖货者,他们点着油灯或瓦斯灯。
这些运动显然富厚了农村的文娱生活,密切了师生关系。其时似乎不留课外作业,天黑以后各家也舍不得点灯熬油,纵然星期天,同学们除了拾柴禾打雀干点活计,大多无所事事,学校的排演实际上给我们打开了另一扇知识之窗,使知识面越发富厚了,同时也学了更多的才艺。我们这些经常到场演出的同学,险些没有不识简谱的,不少人也会了一两种乐器,连演出、化妆等也略知一二了。如果用今天的尺度,那就是接受了“素质教育”。
课余时间排演演出加上大量课外书阅读,自以为比只接受课堂教育水平高了许多。(作者高光地,乐亭县姜各庄镇桥头人,天津群众文化报原主编。)。
本文来源:爱游戏官网-www.powersupply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