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郝加献(一)公元前841年是中国信史的端口年份据史学家司马迁说,中国自黄帝时代以来,都有确切的纪年,但各自资料差别,纪年的说法也不统一,甚至模糊不清,因此在司马迁鸿篇巨制的《史记》内里,便没有把这些不统一的纪年记载下来,随着厥后历史的变迁,这些不统一的纪年也就徐徐湮没失传了。在公元前841年,发生了一件大事件——“国人暴乱”,厉王逃亡,召公、周公行政,号曰:共和。
中国历史准确年月自此开始。国人暴乱的起因很简朴,那就是典型的官逼民反。
其时在位当政的周厉王刚愎自用,残酷地压迫人民,人民怨声载道,“厉王虐,国人谤王”。周厉王的卿士召穆通告诉厉王:“民不堪命矣!”——成语“民不堪命”由此而来,人民受不了残暴的政令。
“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厉王下令,让卫国的巫者(特务)监视那些敢于行使自己话语权的国人,有胆敢离间厉王的,一律杀头;人民心里怨恨,却什么话也不敢说,大家在路上相遇,只能相互看看,用眼光交流,——“国人莫敢言。门路以目”可见其时王虐民怨的残酷现状。
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国人提倡了暴乱,周厉王被迫逃出王宫,“出奔与彘”,实际就是流放,召公、周公行政。
这一年为中国历史上的“共和元年”。“共和”的本意就是由一些大臣配合执政,求得和谐与宁静。
自此,中国进入信史时代。(二)《召公谏厉王止谤》具有进步的民主意识周厉王对万马齐喑的状况洋洋自得,对召公说:“我能够阻止离间,大家都不敢再说话了。”于是这个叫召公的人力劝厉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
”并从正反两方面重复阐明不行“防民之口”:防民之口有大害,使民各抒己见有大利。他的说理有喻有证,恳切有力。
但周厉王基础不听召公的劝告,终于激起民愤,被人民流放到边远的地域。周厉王不听劝谏,施暴于民,最终被民流放,实乃自作自受、咎由自取;官逼民反、国人逐君,实属一定。记载这段历史的《召公谏厉王止谤》对举叙述,互为因果,展现出国泰安民、爱国爱民的原理。
人人具有话语权,而人人特别是普通民众能够充实行使自己的话语权,是社会文明的标志。历代帝王对民众行使自己的话语权,一向不敢掉以轻心,甚至谈虎色变。
周厉王固然不破例,只是他变本加厉,逾越了民众忍受的水平,民众揭竿而起,赶跑了残暴的周厉王。而召公的谏言,论述为政做官必须注意民众的利益,重视民众的意见,这是进步的民主意识,在中国的文化遗产中是很名贵的,值得称道。周厉王被流放的那一年,是鼎鼎台甫的“共和元年”,又是中国信史端口,这不是巧合,可以这样认为,厉王被流放,在其时是一件很是的大事件,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作者简介】郝加献,北京密云人,自由撰稿人。
恒久致力于文化散文的创作。长篇历史散文《旷世名园圆明园》荣获纪念圆明园罹难150周年大型征文优秀奖。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推荐:姜太公女儿邑姜有多牛?辅佐周成王周康王两朝,实现“成康之治”她干农活时被强行带入皇宫,耗死四个天子,连汉武帝都要向她请示。
本文来源:爱游戏官网-www.powersupply58.com